杜牧简介(杜牧简介号)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

前文说了,杜牧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生活,宰相之孙,在自家破败的家庙里,穷困到吃野菜过活,晚上没有灯烛,只能在黑暗中跟弟弟一起默默记背白天所读之书,倾颓的柱子边上时时有老鼠跑过,这是穷困到极致的生活,但贵族毕竟还是贵族,就是在这种困苦环境之下,杜家仍有一位家仆忠心跟随,“挈百卷书随而养之”,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穷困而不忘读书,这是一般的穷困寒门所不能比拟的。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杜牧广场上的《杏花村》诗意雕塑)

当然,杜牧极得益于这段时期的读书生活,至少,在这段时期养成了他的读书不止的习惯。或许,读书习惯是杜牧家族的传统:远祖杜预嗜读,不然不会注释《左传》,而且后世学者以此为经典;爷爷杜佑也嗜读,不然不会编著《通典》。古往今来,读书历来都是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出发点,可能极端的贫困,是杜牧改变命运更发愤读书的动力。

据杜牧的《注孙子序》(历史上有三个注释《孙子兵法》的大家:曹操、杜牧、梅尧臣,这是杜牧的自注的序言)称:“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这使杜牧在二十岁出头,就已经具备了开阔、宏观的历史视角。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的国情,杜牧的青年时期,唐宪宗正全身心地与藩镇较量,既立志振作国事,杜牧在读书的同时关心治乱与军事,当也正在情理之中。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杜牧画像)

也正是这个原因,23岁时,杜牧写出了他一生的成名之作《阿房宫赋》,家国存亡之道,年轻的杜牧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看法:“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青年杜牧到同州澄县一带游历,今天要读的这首《过骊山作》没有资料考证其具体的创作年份,但细思诗意,应该就写于此时,这首诗的全诗如下: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秦始皇兵马俑)

这是一首七律,我们判断大约就写于唐敬宗元年,即825年,在这一年,新继位的皇帝敬宗不听劝阻,执意要巡幸骊山泡温泉,从同州到长安的官道,必然要经过临潼,骊山相距不远,杜牧远望骊山,由骊山而想到秦始皇,进而写成了这首有感之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周鼎:相传夏朝初年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后来商朝、周朝均奉九鼎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据说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曾经做过大规模的全国巡游,巡游中,秦始皇风闻周鼎没于泗水,于是就发动人力去打捞,结果当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九鼎)

据载:秦始皇巡游之时,规模空前,刘邦和项羽都亲眼见过这次巡游的盛况,他们两个的态度差别并不大: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之后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项羽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顶羽)

其实,这两个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民,按照秦律,说出这样的话,都是满门抄斩的罪过。但不论如何,当天下至尊从眼前盛大经过,刘项两人都是翘脚引颈观看的。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秦始皇削平天下,当然足够辛勤,但天下一统的结果,在秦来说,不过也是二世二斩,诺大的秦王朝,只维持了15年。天下,最终不还是落到了刘邦和项羽这些当年的道旁“穷百姓”手里。也有人说,这一句当理解为:削平天下的最终理由,就应当是为了那些站在路边的穷百姓。但联系全诗,似乎不妥。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统一天下后颁诏的秦始皇)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这句的意思,来自贾谊《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结果是“黔首不愚”,而不知体恤民心,不懂“民本”思想的秦始皇才是最愚蠢的,他认为“天下已定,……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曾经采取一系列愚民动作,最突出的一件就是焚书坑儒,这当然是为了巩固统治,但实际情况是,百姓们(黔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愚蠢,反倒是统治者本人,把函谷关以西打造成了囚禁独夫的大监狱。从地形上来说,函谷关以西也确实是个天然易守难攻的区域,只是,诗人认为,秦始皇把这里化成了自己的监狱。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函谷关附近的地形)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据说,项羽攻入咸阳之后,曾经发掘了秦始皇的坟墓,杜牧就以此展开联想说:后来有个牧童为寻找失踪的羊只,误入被顶羽打开的墓道,不慎引燃了地宫木材,导致整个秦始皇陵的毁灭,而此时的秦始皇尸骨尚未干枯。杜牧为什么说“犹未枯”呢,因为诗人认为一个王朝倾覆的周期,甚至抵不过一个人尸骨的腐烂速度。

整首诗,杜牧对始皇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说承认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直指他只知“愚民”,不知“恤民”,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他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手烧掉,而他自己也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悲惨下场。秦始皇梦想着独霸天下、万世为君,其实江山比尸首烂掉的更早。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极其相似,同样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

风流诗人杜牧,年轻时,也曾心忧天下,满怀家国

(杜牧《山行》诗意)

杜牧23岁时还是白身,一个毫无功名的穷书生,杜牧却早早就已心忧天下了,这跟后来风流诗人形象似乎不搭,青年与壮年的杜牧,似乎换了一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想:或许诗人后期一味放浪形骸,大概是他对自己所在的帝国完全失望之后的颓废与消沉呈现出来的表面状态罢了(我们说过,自唐宪宗后,唐代最后几位皇帝皇位的更替,全部都是非正常完成的,直至唐亡)。试想,天下大统,全部操纵在为一己私利谋划的宦官手里,如此境况,杜牧空有少年壮志,一个人又如何谈得上复兴帝国,他不颓废谁颓废,他不消沉谁消沉!

(【唐诗闲读】之192,图片引自网络)

作者头像
wujianhua888创始人

上一篇:死神都不敢惹的五大星座(连死神都害怕的五大星座)
下一篇:营养早餐50例(营养早餐50例及做法)

发表评论